摘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嵩之子严世蕃因罪被斩,但朝廷之事李时珍并不怎么关心,从这一年开始,四十七岁的李时珍,以个人之力,开始了中药资源普查的苦行之途。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直隶、河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嵩之子严世蕃因罪被斩,但朝廷之事李时珍并不怎么关心,从这一年开始,四十七岁的李时珍,以个人之力,开始了中药资源普查的苦行之途。
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直隶、河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樵、民夫、药工、捕蛇者为师,这应该就是韩愈所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的真实写照吧!
经过了十余年的资源普查,又参考了九百多种历代医药相关书籍,记录了上千万字的札记资料。这时,一向崇尚修仙的嘉靖皇帝已经归仙了,就是继任的隆庆皇帝也已驾崩数载,当然,李时珍还在。
万历十八年(1590年),经二十七载,三易其稿,李时珍终于完成了这本192万字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而这时,72岁的李时珍距离人生的终点只剩下三年。
图片来源:[1]视觉中国
之前,他已经亲自找过当时的文坛领袖王世贞,请求为《本草纲目》写一篇序言,从而利用名家的影响力帮助此书出版,然而并没有什么结果。为了让这本巨著早日出版,1590年,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又亲自从湖北跑到南京,希望能通过私商来解决出版问题,并让儿子李建中再次拜访了王世贞。也许,王世贞在看到李建中的面孔时,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十年前身骨清瘦但双目充满期盼的李时珍,于是落笔成文,而王世贞先生在写完序言后不久,便驾鹤西去了。
有了文坛领袖的序文推荐,又经过多次斡旋商议,终于,南京书商胡承龙答应为《本草纲目》雕版刊刻,并在1593年完成了印刻,这时候,李时珍的生命也已经走到了终点,没能看到《本草纲目》的刊行便撒手人寰,享年75岁。
不久,明朝皇帝朱诩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万历皇帝,为了充实国家书库,下令全国各地向朝廷献书,李时珍之子李建元遵照李时珍的遗志,将《本草纲目》献给朝廷,朝廷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七个字,便把《本草纲目》搁置一边。后来答应为《本草纲目》雕版刊刻的南京书商胡承龙,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去世后的第3年,将《本草纲目》正式出版,史称“金陵本”。
此后,1603年,《本草纲目》在江西翻刻;1606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1647年,波兰人弥格来中国,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传至欧洲,这本巨著先后译成日、朝、法、德、英、俄等文字并流传开来。后来,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此书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
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内,看到当年南京书商胡承龙刊行的“金陵本”《本草纲目》,而现代的一些动植物的学名,也仍然沿用着《本草纲目》中的规范名称,如酢浆草、芍药、牡丹、忍冬、虎耳草等等,1953版《中国药典》收录的531种现代药物和制剂中,也有着出自《本草纲目》的一百多个品种。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的“德”“功”“言”,应该称得上是不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