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应星在崇祯十年(1637年)为其《天工开物》所写的初版序中称:“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此语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明朝作为一代盛世呈现出的国家统一、百姓安居的景象。正是这种基本...
宋应星在崇祯十年(1637年)为其《天工开物》所写的初版序中称:“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此语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明朝作为一代盛世呈现出的国家统一、百姓安居的景象。正是这种基本和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中华民族前此数千年留下的丰富的文明创造和积累,从而使明代有条件成为中国传统时代后期方方面面集大成的总结时期,并进而作出新贡献,其文化事业作为最富于记忆性和最善于拥抱新环境的一个方面,表现则尤其突出。兹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明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著作为例,加以说明。
《本草纲目》是一部古代医药学的经典著作,凡52卷,190万字,共分16部62类,收药物1892种,载药方11096个,出版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天工开物》是一部涉及农业、手工业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百科全书,共分上、中、下3部,18卷,写成于崇祯九年(1636年),次年正式出版。上部包括“乃粒”等6卷,中部包括“陶埏”等7卷,下部包括“五金”等5卷。《农政全书》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农学巨著。其编写主要在天启五年(1625年)至崇祯元年(1628年)。全书60卷,12目,包括“农本”等,每目之下又分若干子目。此书到崇祯六年徐光启去世仍未出版。最后由陈子龙对遗稿加以整理,于崇祯十二年刊行。陈子龙大约删去遗稿的30%,增入约20%。
三书之著成,无不充分地吸收和总结了前人有关著述的成果。《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对当时传世的药物学资料做了相当全面的吸纳。他不仅阅读各种本草著作,而且搜阅了其他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王世贞赞扬他:“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本草纲目》中所收1892种药物内,总结旧有本草著作而来的有1518种。《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作者在南北各地实际调查所得,但也参考了不少前人的著作,以吸收其思想养料和知识。《农政全书》或原书照录,或随机分散引用,据统计共引用文献225种,其中有相当数量为引自明以前的历代重要农书,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元世祖时官修《农桑辑要》、元代王祯著《农书》等皆被大量引用。其对所引用文献,皆作审慎处理,或精心剪裁,或增写夹注、旁注和评语,或加圈点提示,又加之位置安排得当,全书文字形成有机整体,毫无拼凑之感。
三书在内容上有大量的创新。《本草纲目》中所记药物,有374种是前人未曾记述过的新增品种,使该书所收药物种数相当齐全,超过了此前既有的任何一种本草,作者自我评论:“虽非集成,亦粗大备。”此语毫不夸张。对前人已有记载的错误或不足,亦多有纠正或补充。如古书对多服桃花只讲其益,《本草纲目》则除述其功效外,更指出“若久服,即耗人阴血,损元气”;非常明确地告诉读者,“服三树桃花尽则面色红润、悦泽如桃花”之旧说,荒谬不可信(《本草纲目》卷29)。《天工开物》中的记载多有或最早,或最详等种种优点,如第十卷《锤锻》中关于“锤锻”技术细节的描述,多是首次见于记载,极其重要;第十三卷《杀青》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造纸技术的部分,在文献中亦属最早的记录;第十四卷《五金》中关于各种金属的开采冶炼技术的专门论述,在记载中国传统采矿冶金技术的文献中,是最重要而详细者;第十七卷《曲蘖》中之“丹曲”条,是关于红曲制造之最早的详细记载(参见潘吉星《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上篇第三部分,巴蜀书社版)。《农政全书》中徐光启自己撰写的文字6万多,但皆以亲自试验、广泛调查得来,是对本人及他人经验的精心提炼,创新性极强。对前人旧说中不妥部分,该书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科学纠正。如《唐本草注》中错误地认为,“菘菜(即白菜)不生北土”,移之北土,即成芜菁,芜菁南移,亦发生变化而成菘。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卷二八中,以自家之事实,对此说进行了批驳,并解释了其致误的原因(芜菁与菘本相似,仅根有大小之异;南北施肥习惯有异,导致其根大小不同,从而导致误认发生互变)。《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之所以多有新创造,其重要原因与《农政全书》相同,亦在于作者不畏艰辛,广作调查,多方试验。
三书中的《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特别是《农政全书》,对明代由国外传来的新技术、新作物给予了一定的关注。明代中后期,由于中外交往的扩展,国外的一些新技术、新作物随之接二连三地传了进来。徐光启是其时积极学习国外科学技术的先进人物之一,由此而使《农政全书》成为三书中吸收外来相关技术和作物最积极的一种。其卷二七《树艺》中记有新从海外传来的甘薯及其种植方法,卷十九及卷二十还收有《泰西水法》。此乃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所口述而徐光启记录下来的。《天工开物》卷十六《佳兵》之《火器》部分记有西洋炮、红夷炮、佛郎机等西洋武器,惟语焉不详,此或因他无缘与其制造者接触所致。这些反映明代中外文化交往中的新内容,显示了作者对新形势之敏感,以及学术眼界之开阔、著述之认真。
总结加上创新使三书在学术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本草纲目》万历年间出版后,不断翻刻、印刷,至上个世纪80年代,已刊行至80版,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医的案头必备之书。除了在国内受到重视,在朝鲜、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也广受欢迎,被翻译成日本、朝鲜、拉丁、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达尔文在其名著《物种起源》中,曾引用过该书的资料。《天工开物》问世不久,即被成书于崇祯十六年的方以智名著《物理小识》所引用。清人编《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等时也都对它加以引用。它还与《本草纲目》一样,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闻名的科技名著,受到李约瑟等科技史家的高度赞扬。《农政全书》早在清初即已名声大振,连不轻易对书籍给予赞扬的《四库全书总目》,亦不得不对其大加称赞,称之:“本末咸该,常变有备,盖合时令、农圃、水利、荒政数大端,条而贯之,汇归于一。虽采自诸书,而较诸书各举一偏者,特为完备。”此后凡谈到该书者,无不称之为“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之大成的学术著作”“当时祖国农业科学遗产的总汇”。
总结加上创新亦使三书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向世人实实在在地说明了明代中国在世界史上的实际地位。为了从各自的角度写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能够立得住、站得稳的科学技术专著,三书的作者自必花大力气、从自己的特殊角度出发、深入盘点明代及以前的相关文化。而明代及此前的中国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自然不得不在三位作者的面前“原形毕露”,价值尽显,并被写入其著作之中。如《天工开物》记载了提炼倭铅(即锌)的方法,而欧洲到18世纪才开始冶炼锌。《天工开物》记载了制糖工艺中用石灰澄清处理蔗汁的方法,它至今仍为世界公认的最经济之法。《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南方挖煤时以中空竹筒插入井下将瓦斯引出地面的记载,而欧洲直到18世纪尚未妥善解决瓦斯通风问题。明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虽有天文、火器方面的些微落后,但整体上仍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如果读者联想起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对明代中国的富饶和实行科举制度、政府具有很强治国能力等的称赞,如下结论即会自然产生:明代中国从中国本身历史的角度来说是盛世,而从同时的整个世界的角度来讲则是占有先进地位。
作者:南炳文,系廊坊师范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载《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8日 14版